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行业 >

轰轰烈烈做公益,但如何让社会看到它的价值?

2023-08-17 21:47:03    来源:凤凰网

近三十年过去,公益评估在行业内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

1994年,为解决残障人士的社区服务问题,爱德基金会发起了在江苏宜兴市的试点项目。项目方在当地甄选了一批志愿者,开展社区看护,并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培养了一批康复员,为残障人士提供上门的康复训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项目实施过程中,爱德基金会与江苏宜兴市政府、残联合作,并在项目开展三年后进行评估,发现康复项目不仅改变了康复对象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提升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而这些改变,也扭转了社区对于残障人士的歧视,接纳他们成为社区的一员。

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支热爱康复事业,并具有相应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社区康复员队伍。因此,宜兴市政府在后续出台政策,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到政府预算,支付康复员的工资,稳定了康复员队伍。

亲历整个项目和评估过程的庄爱玲,由此对公益评估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这一项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农村残疾社区康复项目,并且为在四川泸州的第二个试点项目奠定了基础。政府、社区、康复对象、家庭,以及媒体都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近三十年过去,公益评估在行业内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新”在其国内行业发展的不成熟,以及极其不易出圈的传播度。而互联网募捐时代的到来,带来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如何通过公益评估凝聚行业共识,成为公益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公益行业的“新面孔”

8月12日,2023年公益评估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会议主办方,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在前期做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尽管各地的评估机构在陆续增多,但是同行业之间互相了解甚少,来往不多,行业内部缺少沟通渠道。

“这个(公益评估)行业正处在非常割裂的状态,大家互相都不了解,也没有共识。”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主任刘程程向《中国慈善家》表示。

8月12日,由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主办的2023年公益评估大会主论坛在北京举行。

缺乏共识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对于公益评估,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统一的定义。按照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的解释,公益评估是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通常是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对在一定时间维度和拥有社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有组织的项目设计、执行和结果的评价。

在公益行业,评估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公益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的等级评估,由地方民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或者委托一家或几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的标准遵照民政部印发的各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地方会有适当调整。评估等级会与机构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优先性、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相关。

另一类是针对公益项目的评估,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基金会等资助的社会性公益项目。根据不同的项目阶段分为需求评估、过程评估、成效评估等。需求评估通常在新项目推行前进行,确认服务对象或社区真正的需求及其原因,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与优先次序。过程评估在项目执行中定期或选择过程重要环节开展,主要了解项目的执行过程是否与计划相符,跟进服务质量是否达到相应水平。成效评估则是在项目结束后进行,通过评估确认项目目标实现情况,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价值和有效性

30年前江苏宜兴的扶助残障人士项目,让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理事长,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庄爱玲有机会全程完整参与了项目的评估过程,看到了公益项目评估的“共赢”结果,让她从此对公益项目评估的价值深信不疑。

由此,庄爱玲认为,公益评估旨在“以评促建”。她表示,公益评估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评估最主要的价值是帮助组织、项目,乃至整个事业能够更可持续,更健康地发展。”

庄爱玲表示,从利益相关方来看,受助者可以通过公益评估了解到,项目为其带来了什么积极变化。从资助方来说,公益评估可以让其了解资助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目的,是否有期待的产出;对于社会问题的瞄准,干预的方式和目标资源能力是否匹配;是否会促进合作伙伴的成长和发展,并为其是否继续支持提供下一步的决策依据。

场景变换到互联网平台,公益评估的价值依然受到肯定。

腾讯公益行业运营负责人焦建宁认为,从平台的视角来说,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是平台数据很有力的补充。除此之外,公益项目的评估能帮助平台去完善一个项目的筛选机制。“我们依据这个筛选机制去做一个项目的分层,希望推荐给捐赠人用户能够展示的项目,既符合互联网用户喜好特质,又有好的执行成果。”

“一个好的评估,应该让更多不为人知的好机构,通过某种尺子或者筛子凸显出来,这是平台想要看到的东西。”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负责人罗海岳说。

然而,尽管发展了三十多年,公益评估的作用仍未真正发挥出来,公益有效性不足。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秘书长、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陈志强对《中国慈善家》表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轰轰烈烈地做公益活动,好像都知道我在做什么,但不知道我做这些带来的改变是什么,看不到成效。”

在陈志强看来,公益项目评估应该具备四个功能——改善、问责、宣传和启蒙,如此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有效评估,才算是有效公益,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和改变。“但是,或许是看不到这个评估给他带来的帮助和改善,现在国内的公益项目基本上都处于被动评估,很少有组织机构愿意主动去做评估。”

如何由被动姿态转变为主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叶敬忠表示,“只有基于捐赠人、公益人、社会之间的信任,评估才可能成为公益组织自己想做的事。评估从来就是公益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就应该嵌入公益行动与公益组织之中。”

还在成长

若把公益评估行业发展比作人的一生,那么国内现阶段的行业成长大概还“未成年”,依然还有很多成长期的烦恼和痛点。

在陈志强看来,目前公益项目评估存在着定位偏离、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等问题,其中偏离定位的主要表现是侧重总结型评估,忽略形成型评估;用专业性评估替代项目评估;用投入和内在特征评估替代成效评估;以及混淆评估与监测及监管的区别。

作为公益新力量,互联网募捐平台对于公益项目评估的接入也遇到了困难。腾讯公益行业运营负责人焦建宁在此前项目过程中发现,项目评估原有的这套体系或者指标,和平台的需求是有不同的。“评估这套指标还是相对没有那么符合平台的互联网一体化需求。”

与此同时,公益评估这一细分领域的专业性,也使得平台难以消化,无法直观传达给受众,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罗海岳坦言,评估写得生涩难懂,或者科学性很强的时候,并不能给公众起到太多引导的作用。

针对公益评估行业面临的挑战,《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理事李劲认为,首先要加强行业内信息的获取,知识的生产和分享,特别是对项目评估报告中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做分享,促进行业内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其次,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凸显公益评估价值。因为真正看重评估的价值,为评估买单的,更多是大额捐赠人,以及对公众筹资具有重大责任感的互联网筹资平台,因此要鼓励大额捐赠人和互联网平台支持和资助项目评估。而对于那些具有行政化倾向的公益评估,比如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项目评估,或者是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等,由于评估机构多是指定,评估的市场价值并没有被凸显出来,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加以推动,比如在制定的监管政策中要求公益机构在一定周期内,项目开支达到总项目开支一定比例的项目必须进行评估,或者在社会组织评级中,将项目评估的权重提高,也会促进公益组织重视项目评估,“这也是行业的期待。”

对于公益评估,一些专家表达出审慎的态度,叶敬忠指出,公益评估不能太强调指标体系,指标设计需要适当留白,“不要想着一套指标体系把所有东西都搞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陶传进则认为,“评估就是判官,给你打多少分决定你往哪走。因而,我们轻易不要相信任何一种评估。”在陶传进看来,评估需要慎重,尤其需要评估方拥有胜任的能力和平等对待被评估方的态度。

作者:饶舒玮

图片来源:主办方、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