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行业 >

八闽文脉·风物丨粽香飘八闽 竞渡庆安康

2023-06-24 00:34:33    来源:共青团福建省委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


【资料图】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这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活动:赛龙舟、饮雄黄、挂艾草菖蒲、沐兰汤、吃粽子……

三明市莘口龙舟赛(陈广程 摄)

在泉港,人们会给小孩子编“鸭蛋袋”。“鸭蛋袋”用红绳编制菱形格状而成的,大人会往袋子里,装入桃子、鸭蛋和粽子等,寓意平安圆满,小孩子会在端午这天提着“鸭蛋袋”去串门。(来源:泉州文旅)

后来,因为屈原投江故事的流传,粽子慢慢成了最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参考众意,索性把端午叫成粽子节比较亲切。

——梁实秋《雅舍谈吃》

于是,粽子成了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刚出炉的粽子热气腾腾(来源:海丝泉州 文旅之声)

粽子里尝出时代变迁

粽子长成今天这个模样,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变迁。和端午节风俗一样,它们都在千年的时光里,渐渐模糊了最初的样子。

粽子最初被称为角黍,《风土记》中说:

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之裹角黍》册(故宫博物院藏)

黍是黄米,有黏性。“黍者,暑也,待暑而生”,这已经和后来的粽子基本类似。

角黍本来是夏至祭祀的食品,其真正变成粽子,在华夏大地扎根流行,还是因为屈原。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续齐谐记》

后来,因为怕祭祀之米被蛟龙所窃,人们就创造了粽子这种形状的食物。

老百姓朴素的情怀,最终让粽子成为重要的节日食品。

吃粽子,其实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粽子本身的美味暂且不提,主角藏在粽衣的重重包裹中,严严实实。欲见庐山真面目,还得研究一番,寻找求解之道,方能千呼万唤始见君。如果不够细心,心急而又不得其法者,只好求助刀剪了。

这就是粽子的魅力,如果不剥开粽衣,你根本无法知道,这粽子是咸还是甜。甚至里面是哪些馅料,你都猜不到。

可以确定的,粽子最主要的成分是糯米。与普通大米相比,糯米产量不高,往往用来酿酒和做特色小吃。

粽子就是糯米与其他食材完美结合的产物。剥开粽衣,糯米黏滑,丝丝缕缕中透出竹叶清香,这独一无二的“糯”性口感,在唇齿间纠缠,足够销魂。糯米有相当的包容性,单独做馅可以,裹上五花肉、咸蛋黄变身肉粽也行,不管哪种搭配,它都非常的美味。

畲族裹肉粽(徐华山 摄)

舌尖上的一味乡愁

闽西长汀,历来有送节的风俗,每到端午,母亲都会给出嫁的女儿准备粽子。

闽西的家常粽子,以碱粽居多,小巧精致,清香怡人,呈金黄琥珀色,蘸白糖吃,最美味不过。

碱水粽(来源:海丝泉州 文旅之声)

若包入一些红豆、花生,口感层次更加丰富。

肉粽也是有的。

连城新泉的排肉粽(来源:福建画报)

福建的粽子,多是用箬竹叶做粽衣,从宋代起就已流行,一直沿用到今天。

粽子的竹叶清香、软糯的口感是八闽儿女舌尖上永远的记忆。

曾有好事者统计,粽子口味,也有地域之分。北方粽子以芦苇叶为粽衣,蜜枣甜口居多,南方则丰富得多,甜咸皆有,肉粽是主角。

在福建,最有名的当属烧肉粽。

闽南烧肉粽(来源:福建画报)

和嘉兴肉粽相比,它多了一道工序:制作时,要先将五花肉焖煮入味,剩下的肉汁用来炒米。多一道工序,多一道麻烦,但也多一分美味。所以,闽南的肉粽,糯米和烧肉汤汁完美融合,油润却不腻,吃的时候加上甜辣酱,真是人间美味。

漳州烧肉粽(周丽菁 摄)

我见过最夸张的肉粽,还是在泉州。

五花肉、干贝、香菇、海蛎干是基本搭配,其他名贵点的配料,海参、鲍鱼都可以往里加,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泉州肉粽选料讲究,配料多样。(来源:泉州文旅)

泉州肉粽(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烧肉粽,要在热气腾腾的状态下食用最佳,融化的动物油脂,混合着海鲜的滋味,油润醇厚,鲜香可口。

闽南乡间包肉粽(来源:福建画报)

花样最多的粽子,在宁德屏南可以见到。

除了常规粽子,屏南最常见的有横包和粽头,这是当地必备的礼品,横包意味着田肥地壮,粽头吃了力大无穷。

屏南的粽子(来源:福建画报)

其他诸如秤砣粽、斗笠粽、长尾粽、喜粽、财粽等等,总之寓意吉祥,也算八闽一大特色。

坨粽(来源:福建画报)

长尾粽(来源:福建画报)

加硬币的“财粽”(来源:福建画报)

最特别的还是畲族的菅叶粽。

畲家菅叶粽,又称“枕头粽”。(阮福明 摄)

畲族人的五月初五,是始祖盘瓠“忠勇王”神诞。这一天,他们要用菅叶粽祭祀祖宗。

菅叶粽一般是碱粽,形状很特别,中间圆柱状,上端扁如凿子,下端六角形,如长长的管子。

用菅叶丝扎五节。(阮福明 摄)

粽衣也特别,是用菅草的叶子。

福安畲族粽子,又称菅粽、五节粽,用菅叶将木糯米包成管状,再用龙草捆扎五节。(来源:福建画报)

制作畲家菅叶粽。(阮福明 摄)

福安畲族人在端午节不仅要包粽子,还要举行对歌、龙舟赛等活动,更重要的是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来源:福建画报)

粽子之外的端午风情

除了粽子之外,各种端午习俗亦是丰富多彩。

龙舟竞渡,在福建多地热闹开桨。

福州龙舟赛(张旭阳 摄)

千年古村落闽侯侯官村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村里的年轻人都要回乡参加龙舟比赛。划龙舟前,在龙头上挂粽子。(来源:福建画报)

每到端午,十里八乡的龙舟队都会出来一较高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长乐三溪的龙舟夜渡。

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来源:海峡龙舟发展中心)

夜赛龙舟在三溪已经沿袭六百多年,绵延不断,是福州龙舟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是夜,三溪河上,人头攒动,挑灯夜战,精彩非凡。

从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当夜幕降临,流经过村子的溪流两岸就布置得灯火辉煌,跨溪的五座桥上和两岸空地上,早就被观看的人占得满满当当。渐渐,各处龙舟汇聚而来,鼓声阵阵,或缓缓划过,或竞相追逐,两岸观众的吆喝声、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三溪村夜赛龙舟(来源:海峡龙舟发展中心)

民众走桥祈福。(李隆智 摄)

福建宁德、南平一带,是木拱廊桥的故乡,几乎县县都有廊桥,端午走桥就成为这一带的风俗。当地人说,“走三桥,驱百病”,仪式的最后,还要往桥下抛撒粽子祭祀屈原。

抛粽(来源:福建画报)

在闽南泉州,端午这天会举行蚶江海上泼水节。闽台两地人们聚集海上,举行龙舟竞渡、海上泼水、海上捉鸭等活动。岸上,有拍胸舞,有嗦啰嗹,有采莲曲,一样热热闹闹。这独一无二的民俗是端午习俗和海洋文化的自然融合。

闽台对渡文化节活动(来源:泉州网)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所包含的人文内涵,绝不仅仅是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这样的习俗,爱国诗人屈原心忧家国、矢志不渝的精神,使得“端午”早已化作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浓浓情结。

雄黄酒(来源:泉州文旅)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赛龙舟(吴步存 摄)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平台、福建画报

编辑/张浩明

校对/宝蓝

校审/李延林

关键词:

相关阅读